近东救济工程处:平均每日181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
《法新社》報導,美國國防部表示:「蘇雷曼尼(Qassem Soleimani)將軍積極謀劃,對伊拉克和整個區域美國外交官員和軍事成員進行攻擊。
巴拿馬獨立國後,美國隨即自1904年起接替法國開鑿運河,全長81.3公里的運河於1914年完工。「正義行動」於1月12日結束,美軍在戰鬥中23人陣亡、324人受傷。
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瑞加被迫走出教廷大使館向美軍投降。當年9月,美國宣布對巴拿馬實施經濟制裁。美國佔領重要戰略水道巴拿馬運河近一世紀 1903年11月3日,美國以武力為後盾,策動原為哥倫比亞一省的巴拿馬獨立,成立巴拿馬共和國。15個小時後巴拿馬軍營大部分為美軍控制,諾瑞加在聖誕夜進入教廷駐巴拿馬大使館尋求庇護。2011年12月,諾瑞加被送回巴拿馬服刑。
12月16日晚,四名運河區的美國軍官與巴拿馬軍方發生衝突,一名美軍軍官死亡,一名受傷,此一事件成為美國軍事入侵巴拿馬保護僑民之藉口。1988年3月及1989年10月,兩次推翻諾瑞加的政變均未成功。美國以安全為由,干預拉丁美洲國家內政案例不勝枚舉 拉丁美洲地理位置與美國相鄰,直接關係到美國本土安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冷戰時期,美國關注西半球地區集體安全,拉丁美洲係涵蓋在美國主導之西半球區域整體安全概念中。
2017年3月,因腦溢血而動手術後陷入昏迷,5月29日病逝。巴拿馬成為近十年來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成長最快速、吸收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最多的國家。諾瑞加在1960年代曾以巴拿馬軍官身份來台參加政戰學校「遠朋班」訓練,並自1967年起為美國中情局之線民。1981年7月31日,杜里荷將軍死於空難,軍權逐漸為畢業於秘魯軍校的諾瑞加(Manuel Noriega)所掌控。
防範共產主義滲透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的國家核心利益。1990年2月10日,恩達拉政府宣布巴拿馬廢除軍隊
土地出讓金收取係針對40年或70年累計的地租採取一次即完全徵納的方式,地方政府冀圖在經營性或商業性用地上以較高價格出讓土地以充實地方財政資源,改善公共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四川省賣地收入為3431億元,同比上年增長48.1%。部分地方「土地財政依賴度」更高,2018年浙江省以超770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排名第一。許多中國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往往導致有效耕地面積遽減的問題。
依據《中國主要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排行》,杭州、佛山、南京成為近三年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的三個城市。中國國土資源部調查指出,2003年底全國各級各類開發區計3837個,國務院批准232個佔6%、省級批准1019家佔266%、其他2586家均為省級以下開發區占67.4%。根據2016年中國澎湃新聞搜索94份狀告省政府的案例中,一半以上涉及土地徵收、拆遷安置等問題。在一項調查中,大約2/3以上的開發區,皆由地市或縣級政府擅自審批。
本文旨在分析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症,及其投資衝動與超常規土地開發行為關聯性,及地方政府在土地徵收角色變革問題。同時在工業性用地上採取「低價」甚至「零地價」方式,藉由土地優惠增加招商引資誘因。
江蘇省、四川省、福建省的這項比例在80%以上。這誘發許多地方政府超出常規的土地開發行為,往往成為徵地糾紛與農民維權抗爭的主因。
許多中國地方政府無法成為土地管理政策的積極推動者與執行者,反而越來越成為中國國家政策推動或改革的「抵制者」或權力「截留者」。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中國地方政府投資衝動與超常規土地開發 雖然中國政府宣稱執行「世界上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然卻無法約束地方政府官員的土地違法行為與遏制土地腐敗問題。這些集體維權抗爭事件中,尤以土地徵用及環境保護事件造成的社會衝突最為突顯,群體性事件抗爭不斷,且規模似有越來越大的趨勢。2018年中國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7兆1372億元,同比增長23.8%。處於轉型期中國社會所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其發生頻率、參與人數、規模均呈現不斷成長趨勢,且暴力傾向日趨明顯,衝擊社會穩定。土地財政依賴度隨之提高,甚至湖北省、重慶市2018年賣地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在95%左右,即賣地收入與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相差不多。
一般評估,主要影響效應如下: 降低土地財政依賴症,改變傳統通過低價強制徵收農村土地,再將徵收之地高價出讓以獲取巨大利潤之徵收模式 減少土地徵收腐敗現象,地方政府強制徵收農村土地,在徵收、出讓開發過程易孳生權力尋租及腐敗 降低土地徵收維權抗爭,提高農村、農民土地徵收補償費,改善財富分配不均問題 激活經濟發展,將釋放數十兆美元土地財富等效應。從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的比值來看,呈現不斷上升態勢。
依據新修改《土地管理法》,中國政府將結束對農村土地的強行徵收,既往向農民徵地受到以「公共利益」為用途的限制,被徵收土地不再按土地年產值一定倍數補償,而需要綜合考慮未來發展增值空間、制訂區片綜合地價,以及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2018年杭州賣地收入高達2442.9億元,成為全中國唯一破2000億元賣地之王。
許多縣市人均耕地面積已低於0.8畝國際警戒線,即使2003年實行國家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全年仍淨減少253.7萬畝。這種投資衝動進一步推動宏觀經濟過熱,中國經濟投資過熱的真正源頭實為各級地方政府,許多「化整為零」的新投資項目大都是由地方政府所審批,不少開發區亦為其所設置。
2015-2018年該比值分別為85%、88%、90%和91%,此說明中國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依賴症」持續日益加深。「土地財政」係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運作增加收益,其特徵為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福建省賣地收入2423億元,同比增長31.7%。最近中國政府頒布新修正《土地管理法》,並於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換言之,外界對於此次「土地改革」抱持極大期待與設想。其中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6兆5096億元,同比增長25%。
至2006年開發區計6015個,佔地面積3.54萬平方公里,面積超過現有城鎮用地面積,僅山東省就多達900多個、浙江省為758個,短短三年開發區數量增加一倍。回顧統計1987-2001期間非農建設佔用耕地226.4萬公頃,此為依法審批佔用數,並不包括突破指標、違法徵地數量,違法佔地數量一般達用地總量的20-30%,有的地方高達80%。
此次「土地改革」衝擊層面頗大龐雜,改變既往過度傾向政府、傾向於城市資本的畸形發展及分配模式。上述有效耕地面積的逐漸減少,實源自地方政府以GDP增長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其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投資衝動傾向。
這意味著農村集體土地將成為供應土地的新主體,在三分之二村民同意的基礎上,可自行出租、出讓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並可以轉讓、贈予、抵押使用權,實現農村集體土地將與國有土地處於「同地同權,同權同價」平等地位。大部分公眾認為地方政府在土地徵收或拆遷補償存在違法問題,向省級政府申請行政複議,申請被駁回後提起行政訴訟,冀望撤銷省、市政府不當的行政行為「土地財政」係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土地運作增加收益,其特徵為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處於轉型期中國社會所爆發的「群體性事件」其發生頻率、參與人數、規模均呈現不斷成長趨勢,且暴力傾向日趨明顯,衝擊社會穩定。
一般評估,主要影響效應如下: 降低土地財政依賴症,改變傳統通過低價強制徵收農村土地,再將徵收之地高價出讓以獲取巨大利潤之徵收模式 減少土地徵收腐敗現象,地方政府強制徵收農村土地,在徵收、出讓開發過程易孳生權力尋租及腐敗 降低土地徵收維權抗爭,提高農村、農民土地徵收補償費,改善財富分配不均問題 激活經濟發展,將釋放數十兆美元土地財富等效應。土地財政依賴度隨之提高,甚至湖北省、重慶市2018年賣地收入佔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在95%左右,即賣地收入與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相差不多。
依據《中國主要城市土地財政依賴度排行》,杭州、佛山、南京成為近三年對土地財政依賴度最高的三個城市。從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的比值來看,呈現不斷上升態勢。
上述有效耕地面積的逐漸減少,實源自地方政府以GDP增長為導向的政績考核體系,其本身即具有強烈的投資衝動傾向。許多縣市人均耕地面積已低於0.8畝國際警戒線,即使2003年實行國家最嚴格耕地保護政策全年仍淨減少253.7萬畝。